百事通直播网

百事通直播今日为您提供558场比赛直播

【重返90年代之北京亚运会】改革开放初期的亚洲雄风

作者:文章来源:五星体育直播发布日期:2021-04-11 00:08:59

文化方面,中国知识界走向了“思想隐退,学术凸显”的专业细分之路,80年代的先锋文学在某种程度上褪去了先锋的亮色,王朔和王蒙奋力撕毁崇高的面具,歌舞厅、游戏厅等“厅”在大街小巷出现,以《我爱我家》《渴望》为代表的平民文化方兴未艾,第五代导演正尝试在夹缝中寻找中国叙事的方式,现代艺术正向当代艺术转型,“艺术品市场”“策展人”“双年展”“美术馆”等名词如雨后春笋般在九十年代出现并流行

记者 | 潘文捷

编辑 | 姜妍

1

站在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开端,我们对于时间的感受似乎正在发生摇摆一方面,在新冠疫情影响全球、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当下,以分秒计的信息更新速度让我们居于永恒的变动之中,时间日复一日加速,数字被不断更改,新闻被不断翻转另一方面,在民粹持续崛起、社会持续分裂、气候持续变暖的大势当中,对个体而言时间仿佛被拉长了,我们浮滞于一种新的常态之中,对于来路去路均不甚明朗我们于是希冀向时间求得关于时间的答案,即向历史回望

回望20世纪下半叶,80年代夹在革命历史与开放历史之间、政治叙事与市场叙事之间,因其巨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而闪耀着令人目眩的独特光芒当怀念80年代蔚然成风,另一种声音也出现了,不断提醒我们80年代激情的不可能重复与不值得重复,人类学家项飚用鲁迅的“心里不禁起疑”形容他对于80年代的感情夹在80年代和新世纪之间的,是一个被低估的十年;当“90后”一词从老一辈对年轻人的指代变成更年轻一辈对“老人”的称呼,我们似乎还没能停下对80年代的追忆和惋惜,给予1990-2000这巨大变动的十年以足够的关注

如果说80年代一再被重提的原因,在于走出了文革阴影、投入改革开放怀抱的中国和中国人的解放与自由,在于李泽厚对个体存在与价值的强调成为某种精神召唤,那么在冷战结束后的90年代,中国的体制变革、经济发展、思潮更迭甚至港澳回归,无疑同样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在这十年中,中国人日常生活经验的几乎每一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下岗到下海,从单位到企业,从肯德基到商业保险,从日常消费到农民进城……

在20世纪的最后一个十年中,在全球化席卷的大背景之下,中国的劳动者一方面投入应对体制改革、企业改制、饭碗由铁变回瓷的凶险、痛苦和机遇,一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滑向充满着困惑、混乱与无限可能的市场之海东北的阵痛与深圳的崛起遥相呼应,农民工进城与三峡大坝移民交织流动,港澳回归、加入WTO与申奥反映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期待与诉求,亦有国际政治的草蛇灰线隐埋其中

前有査建英主编的《八十年代访谈录》和北岛主编的《七十年代》为人们所熟知——试图通过一系列人物的对话或者自述,还原那两个风云变幻的二十年中的社会情境、主要问题及价值观念界面文化在2020年推出“90年代”专题,在怀念80年代的浪潮至今仍未式微之时,试图带领读者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重新认识那个深具转折意味的、塑造了我们今日生活基本样貌的90年代

今天推出的是该系列的第五篇:《90年代之北京亚运会——改革开放初期的亚洲雄风》

1990年,是个有点特别的年份这一年,是鸦片战争发动150周年;是圆明园被火烧130周年;是八国联军侵华90周年在备受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上,“东亚病夫”一度成为令中国人难以摆脱的帽子

但1990年,并不只是这些纪念日就在这一年,中国第一次举办了综合性的国际大型运动会——北京亚运会即便是在30余年后,许多亲历者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然心潮澎湃当为中国赢得了第一枚奥运会金牌的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工人体育场点燃亚运圣火的那一刻,在国人胸膛涌起的,不仅仅是体育精神,也有爱国情怀,还有拥抱世界的勇气

亚运记忆:时代印记与亚运符号

北京亚运会前后进行了16天,国人的热情也在这半个多月里到达了顶点开幕式当天,很多单位和学校放了假,方便人们在家观看转播在运动会行进的过程里,人们见面的话题也总是离不开对比赛和金牌榜的讨论北京的许多公交车里还挂上了一块小黑板,写着“今日奖牌榜”,记录当日中国运动员获得的成绩,每次售票员用粉笔更新数字,车厢里就会迎来一片欢呼声

当时的中国女排正如日中天,身上有着80年代“五连冠”的光环,也承载着国人对她们在亚运会上可以三连冠的期许时任中国女排主教练胡进后来回忆说,当时的中国女排拿冠军不是新闻,不拿冠军反而是最大的新闻但一切也并非那么顺风顺水,1988年汉城奥运会半决赛上,中国女排以0:3惨败给前苏联女排,其中一局的比分甚至是0:15就在亚运会前不到一个月的在第11届世锦赛上,中国女排偏偏又在决赛里输给了前苏联女排因此,国人都憋着一口气,期待着北京亚运会这块金牌

秋季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1990年北京亚运会曾在这里举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今已经退休的前中央电视台员工王巧红刚好是在家门口见证了中国女排扬眉吐气的亲历者之一她告诉界面文化, 1990年,她本来正在参与电视剧《西游记》的特效工作,因为亚运会的到来,临时被抽调到了亚运会的转播团队,她被分配到的场馆,正是进行排球比赛的朝阳体育馆王巧红记得因为是主场,中国女排适应场地的机会比较多每次女排队员到达场馆之前,工作人员都要赶紧把塑胶垫铺上,这样运动员抵达之后可以马上就进入训练“她们非常守时,状态也有点儿部队的感觉,几乎就是军事化管理”女排队员每次到场馆训练前的工作之一就是往手上缠胶布或者往伤痛处贴膏药,因为差不多每个人身上都有伤病在王巧红眼中,她们年轻、有激情而且有礼貌,总是落落大方地和人们打招呼,看起来非常友好但她们训练起来又很严格,王巧红至今还记得她们的汗水啪嗒啪嗒地掉落在地胶上的画面

时至今日,在回望北京亚运会时,比起女排比赛,王巧红还有更多其它的记忆她感触最深的是亚运会还带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子比如比赛门票是各单位按分配任务进行购买,没有市场上的销售渠道但在计划经济之外,亚运会也带来了商品经济的冲击,带来了中国人前所未见的新鲜事物

王巧红在场馆的工作区,第一次见到了可口可乐公司赞助的饮料机,里面有可乐、雪碧、苹果、芬达等各种口味的汽水饮料,所有参与转播的工作人员都可以随便喝,打饮料机器旁还放置了她同样是第一次见到的一次性杯子这些都让她觉得很新奇

那是一个商品经济刚刚起步,大众消费时代尚未到来的年代,北京亚运会的赞助商很少,国际品牌也鲜有参与健力宝以1600万元的赞助费,成为当时国内第一家赞助亚运会且赞助额最多的企业这样的付出也得到了相当高的回报——2010年接受《东方早报》采访时,时任健力宝总经理助理陈维坚透露,当年十月,“我们的订货额从1亿多元飙升到7.5亿元,翻了六倍多”刚刚成立没多久的李宁公司则赞助了火炬接力专用服装和中国代表团的领奖服装以亚运会为契机,上个世纪90年代成为了中国自主品牌崭露头角、风起云涌的岁月

在王巧红的眼里,“北京亚运会对中国人的影响比2008年奥运会还要大”其中一个原因是,当时还没有很多国际交往经验的中国人因此看到了世界的样子,也让很多国际友人看到了中国是什么样亚运会开始前夕,单位和学校里都在普及如何与外国人打交道,从语言到行为当时正在读小学的张煦,英语课上刚学会说起立和坐下,有一天老师进来特别严肃地和大家说,要开亚运会了,会有很多外国人来,可能会和你们聊天,所以一定要小心措辞同学们接到这个任务都“非常神圣紧张”,还临时突击学习了一些英语口语,她记得一位同学认真在本子上记下了“好肚油肚”

“那时候北京街头看到一个外国人,我们还是会感到很好奇,而亚运会一下子就来了那么多外国人”王巧红说她的同事谭鑫铭告诉界面文化,因为参与了亚运会转播工作,他们有了和外国友人交往的机会,一起聊天,一起合练彩排,有的人在亚运会结束后还彼此成为了朋友他的儿子当时4岁,和一位伊朗记者拍了合影,照片至今还存放在家里

比起赞助商、外国来宾,当时就读于石景山古城二小的甄世宇记得格外清楚的是亚运会的吉祥物和会徽“亚运会时期,到处都有盼盼的贴纸、绿色长城的会徽贴纸”甄世宇家住五楼,从一楼走到五楼,她看到家家户户门上都贴着盼盼在进行各种运动的贴纸,比如跳水、比如摔跤,她同学们还通过研究盼盼贴纸,学习到了藤球、卡巴迪等东南亚、南亚比较流行的小众运动

盼盼的原型是野生熊猫巴斯1984年,四川省熊猫保护区里,竹子大面积开花,熊猫遭遇了食物危机4岁的巴斯觅食时被冲进水道,之后被村民救起,并辗转来到了海峡大熊猫研究交流中心1985年5月30日,第11届亚组委宣布,熊猫形象成为90年亚运会的吉祥物,巴斯成为了盼盼的原型在“新京报”的报道《“盼盼”设计者刘忠仁:舍火炬举金牌是一种创新》中,刘忠仁谈到了当时不同的设计者提交了很多不一样的熊猫形象,有剪纸、有版画等,而他提交的是卡通形象一开始,他设计的是熊猫举火炬的形象,但后来他由运动员手举金牌的模样找到灵感,决定让熊猫也手举金牌这个改动遭到了一些反对声,举火炬是相对安全的设计思路,而举金牌看起来违背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宗旨不过,正是因为刘忠仁决定坚持创新,才有了后来为大众所熟知的盼盼形象甄世宇说的绿色长城的贴纸,则是亚运会的会徽,上面亚奥理事会会徽中的太阳光芒,下方是由长城组成的“A”字,长城代表了中国,A代表着亚洲,长城的绵延又显示了北京亚运会成为连接亚洲人民的纽带

北京亚运会吉祥物原型熊猫“巴斯”.来源:视觉中国

除了盼盼,让人们记忆犹新的亚运符号当然还有那首《亚洲雄风》亚组委希望有一首像1988年第24届汉城奥运会主题曲《手拉手》那样可以广泛传唱的歌曲虽然真正的亚运会主题曲是《燃烧吧,火炬》,但最后令人一曲难忘的,还是流传街头巷尾的《亚洲雄风》,歌曲演唱者是刘欢和韦唯刘欢后来还演唱了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曲,但他认为这两首歌因为是不同时代的特定产物,所以无法对比他在一次采访中谈到,“1990年我们的口号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那时候我们正在向全世界呐喊——世界,我们来了!”这首歌也让韦唯蹿红,她认为《亚洲雄风》之所以成为经典,也是因为“国人万众一心”“是时代的需要”

这首歌的传唱度非常高,张煦回忆说,亚运会前后看到父亲吹头发的时候把头发吹得特别高,自己都能想起歌词里“山是高昂的头”甄世宇则提到,1990年学校里举办红五月歌咏比赛,班上的同学说想要唱《亚洲雄风》,并且跟着磁带练习了很久,她一直记得同学们对这首歌的热情

因为国人心头一直存在着“东亚病夫”的梦魇,所以,用音乐唤醒身体意识的时候,有一种对“力与强”的推崇在近代,音乐不是空谈身体,而是把身体放在现代国家框架中,当时的《何日醒》《娘子军》《中国男儿》等歌曲用音乐宣传新身体,用新体育来塑造新国家《亚洲雄风》也类似,既有对男性气概的身体的言说,也有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强调《从北京亚运会和奥运会主题歌探析中国时代精神的变迁》作者杨建营、陈春军把《亚洲雄风》的气壮山河和2008年北京奥运主题歌柔美的《我和你》进行对比,认为这两首歌反映了不同的时代到了21世纪时代的主题是“注重和谐”,《亚洲雄风》所在的20世纪中国的时代主题则是“自强不息”

标签: 亚运会 北京 改革开放 中国女排 王巧红

分享按钮